培养有中国根基•世界眼光•未来头脑•创新思维的现代人

【左思英才录】从“历史迷”到“逆袭者”,他用文科思维破解成长难题

发布时间:2025-07-12 浏览量:18

编者按:如果说培养优等生是教育的常态,那么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实现跨越式成长,才是教育智慧的闪光。大庆左思高中自建校以来,始终秉持“精准赋能、个性成长”的育人理念,通过“包保制度”的个性化辅导模式、“严慈相济、科学引导”的管理体系,以及“不放弃每一个学生”的教育初心,帮助无数学生突破自我局限,在高考中书写“低进高出、低进特出、高进优出”的成长答卷。从今天,我们陆续走进2025届毕业生的故事,一同感受左思高中如何让“平凡” 蜕变为“不凡”。

“查分那天,手指在俄语单词本上蹭出了毛边。”于强笑着回忆,当445分的成绩跳出来时,他**时间翻开抽屉里的历史年表—— 那本被咖啡渍染过的册子,记录着高三某个凌晨的崩溃与重建。

电话打给外公时,这位退休历史教师只说了一句:“你看,历史从不会辜负认真书写它的人。”

2022年秋天,于强抱着一摞历史书走进左思高中,书包侧袋里藏着初中数学试卷——上面的红叉像未愈合的伤疤。“中考数学只有中下等,高一**次月考更惨,68分(满分150),年级倒数。” 那天他躲在厕所隔间哭了半小时,出来时眼睛红红的,却在走廊贴了张便利贴:“数学不是敌人,是需要耐心解读的‘历史文献’。”

他的“破局之道” 带着文科生的特质。没有盲目刷题,而是做了本“错题进化本”:每道错题旁留五栏空白,分别记录“**次错因”“第二次重做思路”“第三次关联知识点”“第四次同类题对比”“第五次总结规律”。“比如一道三角函数题,**次错在公式记错,像记错历史事件的年份;第三次发现它和物理的简谐运动有关联,就像跨朝代分析历史因果。”

更特别的是3人“数学互助小组”。三个文科生凑在一起,不用复杂公式推导,而是用“故事法”讲题:“把二次函数图像想象成古代城墙,顶点就是城楼,对称轴是中轴线……” 每周三放学后,他们在一起画“数学故事图”,半年后,于强的数学稳定在 100分左右 ——“不追求*后两道大题,把基础题正确率提到90%,就赢了。”

于强的书桌有个**的“知识角”:左侧是标着红蓝字的历史年表(红色记转折点,蓝色记延续性事件),右侧是贴满便签的**地图(标注着“丝绸之路与俄语词汇”“新航路开辟与政治制度演变”),中间摊着思维导图(政治概念从中心词延伸出“定义、特征、实例、理论” 四支)。这是他摸索出的“文科学习三维法”。

“比如学‘辛亥革命’,时间维度标红‘1911’,关联‘戊戌变法(1898)’‘新文化运动(1915)’;空间维度在地图上圈出武昌、南京,标注‘长江流域与革命扩散路径’;逻辑维度用思维导图连出‘经济基础-政治诉求-思想影响’。”一次考试,他用这个方法答历史论述题,把 “明清海禁” 和 “俄国彼得一世改革” 对比分析,得了满分。

俄语学习也融进了这个体系。“记俄语农业词汇时,会联想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;背外交术语,就结合苏联解体后的**关系。” 他的俄语笔记本里,夹着自己画的 “中俄历史时间轴对照表”,“文科和小语种不是割裂的,就像历史从不是孤立的事件。”

高三上学期的一个深夜,于强在整理《**古代史》资料时,眼前突然发黑,整杯咖啡泼在年表上—— 墨迹晕染了 “安史之乱” 的时间线,他盯着模糊的“755 年”,突然蹲在地上哭了。“觉得自己像个蹩脚的史官,连时间都记不住。”

第二天早读,历史老师递给他一本泛黄的《万历十五年》:“史笔要冷静,也要有温度。累了就歇歇。”,让他心头一暖。

“外公当年教我,写史先学做人,治学先学治心。”那天起,他养成了“90分钟专注+15分钟文艺” 的节奏:学累了就临摹《兰亭集序》,“王羲之的字有快有慢,像历史的节奏;朗读俄语诗歌,感受语言的韵律,脑子就清了。”

*难忘的是冬日清晨。5点半起床,6点前到教室,就着晨光临摹15分钟书法,笔尖划过宣纸的沙沙声,和窗外的风声、远处的晨读声混在一起。“那一刻觉得,知识不是逼出来的,是像墨汁渗透宣纸一样,慢慢融进心里的。”

高二政治月考后,陈老师在他的试卷上写了句话:“解题如治史,既要有显微镜般的细致,又要有望远镜般的视野。”于强把它抄在所有笔记本扉页,“以前学文科就想记标准答案,这句话让我明白,重要的是怎么提问”。

高考结束那天,于强把“错题进化本”和历史年表放进箱子,*上面压着那张被咖啡渍染过的纸 ——现在看来,那片墨迹像幅抽象画,记录着一个文科生的挣扎与突破。

“三年关键词是‘探索’‘温度’‘觉醒’。”他说,“探索”是在历史与俄语里找乐趣,“温度”是外公的故事、老师的批注、小组的笑声,“觉醒”是明白学习不是为了分数,是为了成为“能独立思考的人”。

对于学弟学妹,他想展示自己的“书法减压法”:“累了就写写字,笔尖划过纸面的瞬间,烦恼会被带走。”更想说的是:“文科不是死记硬背,是用时间轴串联过去,用地图丈量**,用逻辑照亮未来。左思给了我们慢慢生长的空间,别怕慢,怕停。”

九月,于强将带着他的历史年表走进大学校园。“想系统学史学方法,去考古现场摸摸陶片,”他眼里闪着光,“就像外公说的,历史在地下埋了千年,急什么?慢慢来,才扎实。”